你知道的白茶方面的内涵文化底蕴有哪些?
查被人们称作为养生之茶,他可以有助于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入睡。
白草的作用非常的多,同时也被人们称为女人茶,他可以延年益寿,还可以抵抗衰老。
白茶的发原地是那里?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白茶。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建阳市水吉漳墩等白茶产地 ,地处武夷山东南麓的山间小盆地。这里群山叠翠 ,绿水蜿蜒 ;古道芳草 ,清溪扁舟。天时地利 ,使这里成为茶叶的最适宜区。早在宋朝 ,这里就列入建安北苑贡茶属区 ,所产茶叶“皆曰北苑”。 大德年间(12 97~ 130 2年 )建安北苑贡茶失去应有地位 ,而逐步让位给武夷贡茶。一直到清朝 ,建阳所产茶叶“但称曰武夷”。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 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 建阳白茶,是我福建省一个主要的外销特种名茶。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数种。20多年来,建阳白茶出口量占全县茶叶出口总量的70%左右。 建阳县水吉(含漳墩、回龙、小湖)一带生产的白茶历史悠久。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白茶生产更有很大发展。最早以水吉小叶茶芽制银针,称为“白毫”,至1870年左右,水吉以大叶茶芽制高级白茶“白毫银针”,并首创“白牡丹”。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奏以督印官票代引办法》第七条:“所领理藩院茶票,原只运销白毫、武夷、香片、珠兰、大叶、普洱六色杂茶,皆产自闽滇……”。白毫,当时为水吉白毫,即白毫银针。民国18年(1929年)版《建瓯县志》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今建阳县小湖、漳墩乡和水吉镇部分及建瓯县龙村部分)二里……”。 建阳白茶被誉为闽茶中的“独秀一枝”。其产量占全省白茶类之60%以上,其中贡眉、寿眉又占全省白茶的80%以上。贡眉、寿眉的初制品称“小白”,其品质特征为:毫清秀显现,叶张细嫩,叶态舒展,叶缘垂卷,芽叶连枝,不带暗片、梗和非茶类夹杂物,芽毫银白,叶色呈灰绿、翠绿或墨绿,叶背银灰,叶脉微红;毫香鲜纯,香味清芳爽口;汤色杏黄清明;叶底毫显,匀亮软嫩。 白茶是一种不经炒、揉的片状或单芽制品,属轻度发酵茶。 采自大白和水仙等大叶茶树之单芽者,其制成品称白毫银针;大白和水仙茶树之一芽二叶者,其初制品称大白和水仙白,经精制拼配称白牡丹;采自小白茶树等小叶茶之一芽带二、三叶者,称“小白”,其精制品称贡眉和寿眉。对鲜叶(原料)要求具备“三白”,即芽要白,其一至二叶要带白毫。 白茶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在国内外久享盛名。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水吉有茶商字号60多家,其中港商21家。二十年代,白茶由“广客采买,安南、金山等埠其销路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价值外,还有退热、降火和治麻疹之药效。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被列为高级馈赠品。内销方面,在广东和闽南早有销售。作为传统出口茶类,95%销港、澳,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少量运销欧美等国。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滋味清香回甘甜爽特性;最大特点是其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清凉解毒和退热降火,明目清心、清热解暑之功效。另有研究认为白茶的功效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 白毫银针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