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茗茶”而不叫“名茶”?
"茗"有三层含义
1、指一年之中春初之时采摘的刚抽芽的嫩芽。意为极嫩之茶。
2、形声。从艸,名声。本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后泛指茶。
3、茶树的嫩芽。 《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藓,嫩叶谓之茗。”
许慎《说文解字》说它是“荼(茶)芽也”。然而但凡春茶,谁又不是嫩芽?晋代的郭璞可能注意到了这一点,到茶园一调研,明白了,遂为:“今呼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从此“茶”“茗”各有其身份。
陆羽《茶经》说“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又说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由此可见,茗及茶,茗,古通萌。《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所以,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补:茶之嫩芽也。从草名声.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沿用至今,茗茶可解为嫩芽茶。
请问,茶马古道上贩卖的是什么茶?出现过哪些有名的茶庄、茶名?
“你可能不知道,当年,茶马古道上每一位背夫的肩背上,都要负重两三百斤的茶砖。他们一旦背上了,就要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3月31日下午,辽宁省博物馆为观众呈现的国内规模最大的《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文物联展》引起许多观众的兴趣。
何谓茶马古道?它源于中国古代西部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它以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滇桂线为主线,连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形成亚洲中部高原地带的完整交通网络。因康藏属高寒地区,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所以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并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军队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区和川、滇地区则多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那么,茶马古道上到底运送的是什么茶呢?专家介绍说,就是将黑茶之类压成茶饼、茶砖等,这样制成茶砖或茶饼后,能够长期保存。茶马古道运送的主要是四川的砖茶,和云南的普洱茶,就是人们常说发酵后的砖茶。这些砖茶也会因路途多变的气候而继续发酵,到了西藏后反而有了独特的味道。
据介绍,此次云南、西藏、四川、甘肃、青海、广西、内蒙古、陕西共八省区文物首次走出家门,将远古的记忆,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共342件(组)文物带到了沈阳,与您邂逅辽宁省博物馆。这些文物,向观众展示了“茶马古道”的神秘,让观众领略茶马古道沿线的风土人情。此次在辽沈展出,是八省区首次走出西部,进行全国巡展的第一站,意义深远。
在参观时,一把由四川博物院珍藏的油茶壶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专家说,酥油茶壶是藏族人民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用以贮盛酥油茶。这把酥油茶壶为银质,壶把为龙头身,一银链将盖与龙头把相连。精致吉祥的图案与精湛的民族工艺赋予此款银酥油茶壶极强的民族特征。
专家介绍说,当年为了运送茶砖,每一位背夫的背上都要负重两三百斤。你知道吗?这两三百斤的重量,背夫一旦背上身,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根本没有人能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有人会问:那他们累了怎么?只能靠他们手上拄着的T形拐杖了。茶马古道上流传着一句话:“上七下八平十一。”指的就是背夫们上山每走七步,下山每走八步,平地每走十一步,就要靠T形拐杖歇一歇。因此,茶马古道上也留下了一个个数不清的小窝——拐子窝,它们就是背夫们艰辛旅程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