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油养生>怀远县的风土人情

怀远县的风土人情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4-10-23 23:26   点击:10   编辑:niming   手机版

在客家人迁移修水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本地人和客家人互不通婚。由于封建时代,婚配问题不完全是家庭问题,是与政治地位、姓氏宗族,改善相互关系所攸关的问题,要受到宗族和社会的干涉,说到底,是和社会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就有个讲究门当户对的规定。各个姓氏的宗谱都载有关于婚姻问题的家训。如曾、吴两姓的家训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夫妇为人伦之始,万化之源,故儿婚必择其妇之德,女嫁必择其婿之贤……匹配不均,门户不对,识者耻之。其他谱牒所载甚多,不必重复。怀远人出身低微,很明显与当地人门不当户不对,所以不可能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怀远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本可以逐步改变这一状况,就因为戴上了怀远人这顶具有等级意义的帽子,仍然被本地人瞧不起而不能通婚。自然客家人也不甘受委屈,在遭受歧视的时候,这种委屈心态就转化为逆反心理:你瞧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呢。因而相当长时间里彼此互不通婚,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另外,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是通婚的障碍之一。当时,本地人很难听懂客家话,不喜欢大脚婆[9],加上封建社会的婚配是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男女双方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所以,互不通婚就形成长期的习俗。

此外,还有习俗上的其他方面的歧视与抗争。例如,不准怀远人到本地人所建神坛、庙宇朝拜,不准参加本地人的集会和民间组织,甚至不准过本地所修的桥和路等等。面对本地人的歧视,怀远人并没有屈服和气馁,一方面通过艰苦奋斗,努力发展生产,改善经济状况,积极培养人才,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发扬客家人做善事做好事的美德,大力兴办公益事业,如捐建南崖渡,修造善渡桥、福星桥、珠源桥等,在梯云书院、华国堂、山口施加园、安乡沙埚里、安乡十一都、安乡十三都、黄沙桥、奉乡何家咀、武乡漫江等处建造文昌宫9所,在武乡山口、泰乡梁口、安乡沙埚里等处建造天后宫3所,大部分姓氏都在县城建造了宗祠,与本地人形成对峙。这样,不仅显示了怀远人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而且展现怀远人的精神风貌,使本地人刮目相看,赢得了社会的公认,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地位。

二、互通与协作阶段

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总是伴随着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怀远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本地人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对立与抗争的关系逐步过渡为互通与协作的关系。

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互相来往,互通有无

怀远都并非一块完整的版图部分,而是分插在原义宁州八乡的高、崇、奉、武、安、泰六乡之中,每一图甲所辖地方甚广。因此,除少数自然村为纯客村[10]外,大多数乡村是怀远人和本地人的杂居地。这样就为土、客之间互相了解和互助协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怀远人和本地人在同一地域生活,必然彼此接触,互相往来,渐渐地熟悉了对方,听懂对方语言,进而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例如操办红、白喜事,娶亲、嫁女、丧葬等,往往需要左邻右舍的帮忙,桌凳、餐具等日常用具需要互相借用。大家都重视和关心亲邻家的事务,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即使生产再忙也要抽时间去帮工。有人生病,即时探望。生小孩做三朝、满月、周岁,都来贺喜,送些鸡蛋表示情谊。谁家牲口遭踏庄稼或晒衣服未收等,都会互相照应。

各自然村为了共同的利益,成立各种会众组织,如公益事业的桥会、路会、龙灯会,宗教信仰的观音会、三圣会、关圣会、奉旨会等,本地人和怀远人都要参加。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表现为生产劳动中的互相帮助和互相交流

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栽种和收获的农忙季节,为了抢时间,左邻右舍,普遍有帮工或换工的习惯;兴修水利往往也需要很多人共同协作。于是,怀远人和本地人就在这些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交流感情,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修水地处赣西北山区,与福建、广东和赣南在气候和自然环境方面都有所区别,因而农业生产的季节要求及耕作技术会有一定差异。这就必然要求怀远人要向本地人学习生产技术;反之,怀远人从祖籍地带来许多新的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有利于开发本地资源,发展本地生产,因此,本地人也需要向怀远人学习。这样,客观上就促使本地人和怀远人加强互相学习与交流。

譬如宁红茶就是怀远人在聚居地修水漫江种植并发展起来的。沙溪郭氏以客家乡亲关系,引来广东茶商,为宁红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光绪四年,郭庭仪茶庄所产宁红贡品在南洋劝业赛上,获得最高奖誉。怀远人罗坤化凭他精制茶叶的技艺,在他开设的厚生隆茶庄中,亲手制成宁红白字号新品茶叶100箱,运往汉口,每箱以100两白银高价出售给俄国商人。时值俄国太子来华游历,途经汉口,发现该茶色、香、味、形俱美,品质极佳,因而赠给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匾额,罗坤化被称茶大王、茶工祖师。由于宁红茶开发和传播,使修水本地人学到了该茶的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宁红茶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远销俄国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现在的山口镇南溪村原名大南坑,复原乡枫林村枫林洲是两个相邻的村庄,地处修江上游的崇武乡东南部,毗邻铜鼓县西向乡。清初,满山遍野,杂木丛生,獐狼虎豹出没无常。客家郭、邱等姓祖先迁到这里,发现这里的红土壤适宜种植油茶树,于是千里迢迢回老家引来优良的油茶种子,使油茶生产得到大面积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即十作世纪),这里已有油茶林近10万亩,每年可产茶油40多万斤。很快,油茶林种植技术和优良种子传播全县山区,使修水的油茶生产曾兴盛一百余年。除此以外,客家人还带来了蚕桑、棉花等栽培新技术以及陶瓷、铸锅、油纸伞等实用工艺品的加工技术,对发展修水的农业、副业及手工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生产技术的传授、学习和交流,不懂进一步增强了怀远人和本地人的团结和协作,而且彻底改变了对怀远人的看法和评价。

再次,表现为兴办公益事业时的相互支持和合作

1986年,黄沙港集镇改建街道时,在原天后宫遗址附近发现一块石碑,记载着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沙锅里(今修水县黄港镇)永隆桥、尖角里桥、田南湾桥和车前塅驿路的捐款名单。上面刻着58姓172人的姓名及所捐银数,共捐白银13.9两,铜元47吊450文[11]。该处是怀远人聚远人聚居的怀远都四都一图地域,共有48姓怀远人和10姓本地人都捐了钱。像这样土客共建公益事业的例子自民国以来愈加普遍,反映了土客相互团结协作的愿望和必然趋势。

第四,表现为攀亲结友和部分通婚

通过长期的交往、互相支持与协作,使怀远人和本地人进一步增进了友谊,久而久之,彼此之间产生了攀亲结友的愿望和要求。当时,攀亲结友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攀同年[12],拜寄爷、寄娘[13]。与此同时,互不通婚的习俗也开始松动。

随着清朝政府的倒台,民国兴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识出现,破除了妇女裹脚的陋习,200多年的禁锢开始打破,出现了少数通婚,但不完全。只是怀远人的女儿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妇,而本地人家的女儿却不愿嫁到怀远人家做媳妇。不过这里有另外 一种原因,那就是怀远人家的媳妇劳作强度较重,比较劳累,所以本地人不愿将女儿嫁过去,而不是过去那种门户高低,社会地位差异的原因了。虽然这时的通婚还比较少,但那种等级观念下所形成的土客互不通婚的束缚终于被打破。

第五,表现为土客知识分子之间共同切磋学习,政治上互相提携

譬如泰乡内七都桃里竹塅怀远人陈宝箴中举后,与相隔不远的曹家塅举人徐家干(本地人)以及西坑的举人涂家杰(本地人)来往十分密切,除共同切磋学习,还给予保举推荐,使之展示才华,做出成绩。

据《徐氏宗谱·徐家干行状》记载,徐家干中举后,曾赴京会试不第,在家攻读两年后,前去拜见在湖南当巡抚的陈宝箴。陈把他介绍给贵州巡抚苏元春。徐家干从此走上仕途,后来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处做幕僚,助张之洞训练新军。除此之外,陈宝箴还与本县中塅乡举人卢以恕(本地人)来往密切,经常通过书信等形式交换对国家形势的看法。《修水县志·卢以恕》传记中说:另收存自己与本县陈三立、徐家干及其他同事、乡绅议论时事风尚答和诗词的信扎。说明确有其事。

三、融合与发展阶段

怀远人和本地人的融合发展有许多必然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为土客的融合与发展扫清了障碍

新中国的诞生,使怀远人从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彻底解放,永远摆脱了受歧视受压迫的命运,享受了与本地人同等的政治、经济和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了土客的平等,从而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其次,集体的生产劳动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农业的改造,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不论是怀远人还是本地人都在同一块土地上劳动,在一个集体组织内参加劳动分配。虽然这种大集体的生产模式在以后因为平均分配、穷过渡而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对土客的融合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因为在一起劳动一起分配,大家就必然兴衰与共,风雨同舟,交往更为亲近,感情更加深厚,语言、习俗逐渐融洽,心理逐渐沟通,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

再次,互相通婚彻底打破了土客之间的血缘界限

随着怀远人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以及与本地人的关系更加密切,过去那种互不通婚的束缚被彻底打破。不仅怀远人的女儿愿意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妇,本地人家的女儿也愿意嫁到怀远人家做媳妇,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彼此通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由于土客之间的完全通婚和不断繁衍,怀远人和当地人的血缘关系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即怀远人家有本地人的血脉,本地人家也有怀远人的血脉,彼此难分,融为一体。

第四,改革开放促进了土客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生产的经济模式 向多种作物生产和多种经营的经济模式转化,客观上必然要求农民不论是怀远人还是本地人都要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知识,引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彼此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从而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过去那种以村为单位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模式被彻底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向更广阔的范围和领域发展,越过村、乡、县、市的界限,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和其他民系、族群的人们打交道,这样一来,使得怀远人的语言、习俗以及心理素质都在发生变化。

第五,科技教育以及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计算机等一批新的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外界信息了解得越来越多,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的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取代着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许多农村知识青年走出山区,到外地寻求发展,有的去求学,有的去经商,有的去务工。有的举家外迁,有的去外地结婚,生儿育女。这样,不仅越过了聚居的界限,而且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促进了土客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第六,多次移民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电力建设、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小城镇建设等,先后组织过多次移民活动。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建东津电站,库区移民11400人,其中怀远人7110人,分散迁移至全县20多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小城镇建设中有将近1万人口的怀远人迁往城镇居住。还有近几年政府组织生态移民,又有8000余名怀远人从山区的聚居地迁移至公路沿线及城镇。如黄沙桥镇洞坑是个纯客村,七十年代这里有40多户,130多人口,现在只剩下9户,20余人口了。这些迁出来的怀远人,大都分散居在本地人聚居地,因此,其语言、习俗等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怀远人和本地人逐渐融合,突出表现为语言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譬如语言方面的变化就有这样四种情况:一是纯客村通用怀远话(即客家话),但与非怀远人打交道时则用本地话、普通话或对方的语言;二是非纯客村的,纯客户[14]自己人对自己人讲怀远话,对外人则讲本地话或其他语言;三是怀远人和本地人通婚的家庭,如果老一辈都是怀远人,单独对话时讲怀远话,与子女谈话则立即改用本地话或其他语言;四是由于多次迁移原因,有一部分怀远人已经改为讲本地话了。如白岭镇的芭蕉源村,有钟姓1000余人,其祖籍地是赣南兴国县,在迁徙过程中,首先迁到武宁县,后又改迁到现在这个地方,如今这1000余人都已改讲当地的白岭话了。

风俗习惯也和语言一样,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服饰就有明显的改变。

从怀远人和本地人互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作为客家民系的一部分的怀远人(即修水客家人),其语言和习俗将可能随着纯客村和纯客户的减少而被本地人群所同化,至于是否完全被同化以及需要多长历史时间等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进行探讨。(作者余树芬系江西修水一中高级教师、钟鸣时系修水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注释:

[1]见《华国堂志》第2册37页《土著呈里递流状》;

[2]《义宁州志》食货·户口引言中有……土客何常有,目今附籍之人……;

[3]官府派下来催缴粮赋的官差;

[4]即在量谷的过程中,不断用脚踢斛,使谷下沉紧实,满斛后,还要继续倒,形成一个谷尖顶;

[5]查髻峰,名凌云,武乡来苏村人,候选盐课大使,选举孝廉方正。见《义宁州志》卷二十《选举志》;

[6]招待和奖励应考之士称为宾兴;

[7]谭承绪,安乡怀远都人,嘉庆二年丁巳岁中进士,钦赐登仕郎;

[8]材料引自《谭氏宗谱》及谭氏后裔口述;

[9]旧社会本地人有一种习俗,即妇女裹脚,脚变小了,称小脚女人。男人择婚要看女方是不是裹了脚,如果没有裹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和德性。而客家人没有妇女裹脚的习俗,因而被本地人称为大脚婆;

[10]一个自然村里的居民全部是怀远人(客家人),称为纯客村;

[11]吊和文都是清朝时期货币单位的名称。每1个铜钱为1文,1000文为1吊;

[12]攀同年即同一年出生的人结交为朋友;

[13]旧时农村的一种风俗,即小孩出生时,第一个踏入家门,男的拜为寄爷,女的则拜为寄娘;

[14]纯客户是指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全部是怀远人(客家人)。望采纳!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