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商鞅变法重视农业生产的是哪一项发令?
一、战国时商鞅变法重视农业生产的是哪一项发令?
《垦草令》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变法预案,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此令。三年后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变法。
其中有刺激农业生产
以农业为本业。为刺激农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增加农民数量,使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从事农业;禁止农民购买粮食,迫使农民专心务农;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强迫农民心如止水,使农民愚守于耕种 ;整肃吏治,保证官吏廉洁奉公,政令措施一致,不拖延公务;裁减官吏的从属人员,减少官吏扰农等措施 。
二、历代皇帝重视农业的表现
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
(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
(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
(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
(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
(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
(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
(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你这个题目太大了,只能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北京的先农坛,就设有一亩三分地和观耕台,皇帝和大臣直接参于耕种,虽然有些象征性意义但这足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
一亩三分地是皇帝祭祀先农神后亲耕的田地,位于观礼台的南方。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亩三分地就是由此而来。
观耕台为皇帝亲耕完毕, 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高台。 观耕台呈方形见方18米,高一层1.9米,四面各有台阶9级,台阶踏步由汉白玉条石砌成,侧面雕有莲花图案。
三、农产品为什么没有税
农产品没有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策扶持农业发展
农产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对农产品实施免税政策。这样做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
二、税收的经济学考量
在经济学角度,对农产品免税体现了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农业生产的利润相对较低,且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多重风险。对农产品免税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避免加重其经济负担。同时,通过引导资本投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免税农产品的范围和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农产品都无条件免税。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障特定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环境,政府可能会对其征收一定的税费。此外,对于进口农产品,也可能根据其进口政策和关税调整的相关规定进行征税。因此,免税农产品的范围和条件需要参照具体政策和法规来确定。
四、鼓励农业生产与税收政策的关联
国家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农产品免税作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这一政策,能够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免税政策也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有
“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有: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扩展资料:
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
1、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
2、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
3、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23岁,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主要措施有:
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 (可读注释)如墨劓 等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赞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
③提倡节俭.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指有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
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是:①颁布重农诏书: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读课本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居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②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正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
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什么是文景之治 可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纪较为严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为什么汉初几十年里能出现文景之治这样的社会局面呢 由于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接爱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把休养生息作为立国过兴邦的基本国策.从高祖到文景之治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制定是正确的;一方面还在于它能得到认真的贯彻,尤其在于这种贯彻的连续性.尽管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相当复杂,外有匈奴之扰的威胁,但是作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连续几代沿袭不变,这对于汉初经济的恢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下,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分封在汉初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封国特权很大,势力膨胀,中央集权与王国分权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酿成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
到了文景之治其间,汉文帝刘恒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主要措施有一是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二是减轻刑罚,废除肉刑。肉刑中的墨劓等刑罚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会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注十四)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这个统治者深受感动,采纳了意见,通过下诏废除肉刑这招妙棋,获取了民心。三是提倡节俭,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注十五)指有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 (注十六)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可知“上行下效”,此言不虚。
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其父文帝与民休息的政策。景帝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成绩一是颁布重农诏书:“夫农,天下之本也”。(注十七)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注十八)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注十九)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居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二是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注二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正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
以上所述可以把“文景之治”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纪严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23岁,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读注释)如墨劓等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③提倡节险。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指爱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是:①颁布重农诏书:“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读课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定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②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
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呈现“盛世”之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又“弛山泽之禁”,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又减轻税率,曾两次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及后更全部免去田租。此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文帝十二年,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律令方面也有重大改革,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因而狱事简省,减轻人民所受的压迫。文帝自身又躬自俭约,不允许贵族官僚滥事搜刮,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是西汉王朝统治渐趋稳定,社会富庶繁荣。
文帝死后,其子景帝即位。他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他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又省刑减罚,减轻了笞刑,官吏断狱,但责大指,不求细苛。任内又平定七国之乱,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文景二帝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人民乐足。加上文、景二帝少启边衅,对少数民族注意怀柔,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由是社会繁荣,政局稳定,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