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学问
一般说来,能否喝茶要看所吃的中成药到底是什么,因为有的忌茶,有的却不是.但由于茶本身成分极其众多,一般都不同饮.
茶叶中含有多种成分,如茶素、鞣酸、咖啡、儿茶酸、芳香物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鉴于茶叶中含有如此之多的成分,故茶水不应与药物同服。因为茶水中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会阻碍人体对蛋白质等物质的吸收,从而使药效降低;再有,鞣酸很容易与药物中的生物碱发生反应,使药物不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此外,服人参忌浓茶,因人参性温。茶叶性寒,一温一寒,降低了人参的补气之功。再说茶叶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服人参后再喝浓茶,促使人参向体外排泄,又降低了药效。所以,服用中药期间最好不要喝茶,更不能用茶水送药。
事实上,茶水并非只对中药有影响,有些西药也不能与茶水同用。如麻黄素、阿托品等,都会与茶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是喝茶养成习惯的人,服药期间很想喝茶,也要在服药后2~3小时再喝茶,茶沏得不宜过浓,这样可避免“茶叶水解药”的弊病。
至于其它方面的忌讳,要遵医嘱.服药期间,应禁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品味以轻淡为佳.
茶道知识?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