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信息>大红袍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大红袍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1-11-15 09:03   点击:3427   编辑:niming   手机版

特级大红袍 ,外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带宝色或油润 ;香气锐、浓长或幽、清远;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一级大红袍,外形紧结、壮实;色泽稍带宝色或油润 ;香气浓长或幽、清远;汤色较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叶底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二级大红袍紧结、较壮实 ;外形油润、红点明显;香气幽长;汤色金黄清澈、明亮    较软亮、较匀齐、红边较显。

扩展资料:

优质的大红袍的茶叶就有一股浓郁的香味,这是它原料和制作工艺完善的一种体现。这种香味应该是幽雅的,不会有刺鼻的感觉。你细致的闻,如果在茶叶上闻到了烟、焦、酸、馊、霉、闷以及异味的,那么说明这样的茶是劣质茶。

茶叶冲泡后,立即倾出茶汤,将茶杯连叶底一起,送入鼻端进行嗅香。大红袍的香气馥郁,具幽兰之雅,还兼具特殊的“岩韵”。这种香味是非常的浓郁的,特级大红袍在将杯中叶底全部倒出后,杯中还留有余香。这种香味持久性高,连续冲泡3~4次之后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如果在冲泡一次之后,香味就有明显的变化,这样的茶有可能是通过添加香精进行的特级大红袍的仿制品,品质非常低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红袍

茶心良品与您分享。大红袍茶是武夷山传统五大名茶之首,蜚声中外,是武夷岩茶之王,如果给大红袍分一个级别的话,那大红袍的级别如何区分呢?目前根据国家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相关部门也制定大红袍产品感官指标,生产出来的大红袍茶,有资格称为大红袍茶。(1)根据品质的不同划分特级大红袍——春季采制的大红袍为级别最好的。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品质最佳的。所以,众多顶级名茶均出自春茶前期。一级大红袍——夏季采制的大红袍由于采制时正逢炎热季节,虽然茶树新梢生长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说,很容易老化。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明显减少,使得夏茶滋味不及春茶鲜爽,香气不及春茶浓烈。夏茶中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的增加,从而使滋味稍微苦涩,品质稍逊于特级大红袍。二级大红袍——秋季气候介于春夏之间,在秋茶后期,气候虽较为温和,但雨量往往不足,会使采制的大红袍茶叶显得较为枯老。特别是茶树历经春茶和夏茶的采收,体内营养有所亏缺,因此,采制而成的茶叶,内含物质显得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茶叶滋味淡薄,而且香气欠高,叶色较黄。所谓“要好吃,秋白露”,其实,说的是茶叶“味道和淡”罢了。(2)根据茶香的不同划分清香型。其特点:清鲜,花香中带绿茶的清高鲜爽。滋味甘爽,但带青涩。品种特征明显易鉴别,但岩韵不够突出。汤水橙黄至黄绿色,较淡。叶底鲜活,赏心悦目,但香气不耐储藏,品质易变。该类型适合于刚接触武夷岩茶的新消费者。浓香型。其香气浓沉厚重(不显清高),杯底香(挂杯香)特好。滋味醇厚、甘活,岩韵强而耐泡,但常带杂味(如闷味、陈味等)而欠清纯。汤色深浓、久泡不易退。叶底无看相,品种特征淡化。茶性更温和、不伤胃。该类型适合于“老茶鬼”。(3)根据产地的不同划分解析、品鉴大红袍,判断正岩、半岩、洲茶的区别?在历史上,武夷岩茶按产地不同划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正岩地区又分为名岩区和正岩区两个部分。名岩区指武夷山三坑两涧地区,即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两涧指流香涧和浯源涧,而正岩指除了三坑两涧外其余的山峰与山岩。半岩指除了正岩以外的区域。洲茶则是公路两边、溪流两岸的平地所产的茶。2002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武夷岩茶》标准文本中将武夷岩茶产区划分为名岩区和丹岩区,2006年该标准文本中将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商品大红袍、纯种大红袍与母树大红袍的差异母树大红袍的区别:大家比较熟悉,位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内,共有6个品系(皆由种子发芽长成)6株茶树,不是同一个品种,叶型、发芽期等都不一样。纯种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无性繁殖)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因为无性繁殖不存在代数。商品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的茶叶拼配在一起的大红袍(一般有4—5个品系的茶叶)。每个品系也都是用无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茶心良品】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