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为什么代指家乡?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 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东汉 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种植桑树为了养蚕,种植梓树为了点灯(梓树的种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蜡烛的蜡, 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蜡烛上的蜡都是靠梓树获得的)。
“桑梓”象征着什么?
“桑梓”象征着什么?
桑梓象征着家乡。古代,人们常在住宅的周围种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干脆用“桑梓”来代表家乡。桑梓,出自《诗经·小雅.小牟》,原句是“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的涵义是指对待自己的家乡要怀有崇敬的心理。很多文人墨客都都通过文章和书法绘画来表达对桑梓(也就是家乡)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我对墨客不胜了解,在此就主要用近代文人来举例说明。文人中比较著名的有:散文家苇岸有过“乡村永恒”的说法,可惜他英年早逝,给我们只留下一部杰出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为证。现代诗人臧克家则宣称自己“爱农民连他们身上的伤疤我都爱”。而沈从文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表达着对故乡湘西浓烈的思乡之情,而家乡湘西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和雨丝风片,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他在一封家书里这样写道: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在以前也说过:“只有在乡村中才能写的好。”而另一位俄罗斯诗人叶塞宁则说他自己连故乡的恸哭都喜爱。
这些著名的文人的作品都饱含深情,浸润着桑梓之爱,也包含着故园之思,也呈现着乡野之美的山河之书。天下最美的青山都是一层层乱叠起来的,整齐了反而减少了山峦的丰盈与妩媚。几千年形成的农耕社会形态,以及同时生成的比较鲜明的农耕文明、朴素的乡村伦理和乡村民风,在今天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变迁中,所要承受的隐痛、扭曲、忧思与乡愁,如影随形,无法避绕。
而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是恋乡和还乡的,他们的脚步和身体虽然已进入城市,但他们的根脉还在故乡的村庄。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如同血液一般流淌着的是一个个乡土赤子对出生于斯,生长于斯、奋斗于斯和歌哭于斯的父母之邦的挚爱、眷恋、忧思与牵挂。【结束语】他们的作品也充溢着作者对各自故乡的爱与知,忧与思,散发着故乡的烟火气息,也比较真实的传达了各自的乡土上的民生之艰辛、乡亲们的欢笑与疾苦。大地飞歌,驮载着我们对故乡永恒的乡愁与思念。草木枯荣,就如同我们对故乡永远饱含乡土之情而生生不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