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怎么分类的?
不知道大家刚开始接触茶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大红袍不是红茶,铁观音不是绿茶,安吉白茶不是白茶等等。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不清楚六大茶类究竟是依据什么来区分的。今天,我们就来向大家解释一下茶叶的分类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要知道的一点是,茶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人们认识茶,了解茶,基本上的区分方式是来自原料、工艺导致的不同。 传统茶叶分类 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我国对茶叶分类的研究是最早的。据记载明朝时期就已出现将茶分为绿茶、红茶和黄茶等的分类方法,到清朝,各大茶类均已出现,分类方法不断增多,六大茶类基本与今日无异。 但在那个时候,人们对茶类的认知仍旧是比较感性的,并未从理论上真正阐述分类原理。而今天,茶叶科学不断发展,也在进一步完善茶叶分类标准。 现代茶叶分类 现今,国内外统一接受并广泛运用的分类方式,是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提出并建立的六大茶类分类系统。他提出以制茶方法为基础来进行茶类的划分。 依据《茶叶分类》国家标准GB/T30766-2014,明确以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为主,结合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生产地域进行分类的原则,将我国的茶叶产品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 这几种茶类还可以根据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进行进一步的划分,由于我们今天只讨论六大茶类的问题,所以就不延展了。 简单来说就是,六种茶类有六种不同的加工方式,你用哪种方法做的,它就是什么茶。所以开头的问题就很简单了,茶类的区分和这款茶的名字没有什么必要的因果联系,不管茶名字里带了什么红橙黄绿蓝靛紫,我们考虑的,都应该是工艺问题。 茶叶化学分类 在目前,茶叶的国际标准中只有红茶和绿茶。我国的国家标准更偏重于茶叶感官审评,而国际标准则更偏重于各项理化指标来评定茶叶的优劣。 针对这个问题,在2018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茶叶化学分类方法》中,阐述了使用Fisher判别来分步判别六大茶类的方法。 “通过对六大茶类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出能代表不同茶类的特征成分因子,利用特征性成分因子结合判别模型对茶样进行分类,判别未知茶样是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其中之一,这是国家标准在从加工工艺或感官审评等传统基础茶叶分类学上的一种创新尝试。”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工艺,不同的传统,造就了千变万化的茶。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外型风味相差迥异的茶,都来自于同一科同一属的植物——不同品种的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差别并不大。茶行业的分类学家们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把茶分为六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个人喜欢白茶,经常购买白大师的白牡丹,个人特别喜欢,下次想试试寿眉和白毫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