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仗花的介绍
炮仗花,别名:黄鳝藤;拉丁文名:Pyrostegia venusta (Ker-Gawl.) Miers 紫葳科、炮仗藤属藤本,具有3叉丝状卷须。叶对生;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丝丝状,花药叉开。子房圆柱形,密被细柔毛,花柱细,柱头舌状扁平,花柱与花丝均伸出花冠筒外。果瓣革质,舟状,内有种子多列,种子具翅,薄膜质。花期长,原产南美洲巴西,在热带亚洲已广泛作为庭园观赏藤架植物栽培。多植于庭园建筑物的四周,攀援于凉棚上,初夏红橙色的花朵累累成串,状如鞭炮,故有炮仗花之称。1(文中图片均取自中国植物图库)
炮仗花为什么会响?
每逢佳节,街头巷尾鞭炮声噼赚啪啪地响个不停。欢乐的鞭炮声,增添了节日喜悦的气氛。
爆竹是中国的特产。爆竹也叫爆仗,有单响的,双响的,各式各样。那短促的噼啪一,是小鞭炮在燃放;“嘭—一啪”,那是双响爆竹在歌唱。
爆竹为什么会响呢?剥开一个小鞭炮看看就明白了:最外头,是一层红纸,那是装饰用的。红色,我们中国人看作是吉利的颜色。里面是一层厚厚的草纸。在最里面,住着一些黑色的粉末——黑色火药。关于谁最先发明火药,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德国人说,火药是德国人威尔斯发明的;法国人说,是法国人马哥发明的;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从11版至14版,都说黑色火药是英国人倍根发明的。究竟是谁对呢?谁也不对。火药,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指南针、造纸、印刷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早在唐朝(公元682年)那时节,我国学者孙思邈便写了本书叫做《丹经》,里头谈到火药是用“二两硫磺、二两硝石加三个皂角子”制成的。
到了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冯义升和岳义方把火药用于火箭,获得成功。唐未郑璠攻打豫章时,使用过“飞火”。这“飞火“便是最原始的火炮,里面装着黑色火药包。用火点着后,借着黑色火药爆炸的力量,把装在炮口的石头打出去,射向敌人。我国的“炮”、“炮”两字,之所以偏旁是“石”、“火”,其源盖出于此。此后,我国还发明了“火毯““火枪”、“露雳炮”等,都是用黑色灭药作发射药的。
直到元朝,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的部队西征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黑色火药的秘密才从中国传入阿拉伯国家。那时的阿拉伯史书上,就记载着中国军队使用“铁火炮”和“震天雷”。在这些东西中,都装有黑色火药。公元14世纪,欧洲国家在同阿拉伯国家作战时,第一次听说黑色火药。从那时起,欧洲人才知道火药是怎样制成的
怪不得在今天,阿拉伯人还是把制造火药用的硝石,叫做“中国雪”,伊朗人称它为“中国盐”。黑色火药是用硫磺、木炭粉与白硝-硫酸钾混合制成的。
你用火柴点燃爆竹的药线以后,里头的黑色火药烧着了,立即发生了一个剧烈的化学反应;木炭、硫磺与硝酸钾作用,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许多气体——氮气、二氧化碳。这时火药的体积就猛增1000多倍,外面那层紧裹着的草纸层,当然受不了啦,“啪!”的一声,炸得粉身碎骨—这就是爆竹会响的道理。
在鞭炮爆炸后,会冒出股白烟,那是因为黑色火药燃烧时,产生了一些自色的固体粉末一首硫化钾。中世纪时的火药,全是黑色火药,所以在那时的战场上,常常是白烟弥漫
在炸药的一家中,黑色火药是最老、最早的一种。现在,许多“后起之秀”,如“梯·恩·梯”(T.N.T)、“硝化纤维”、“液氧炸药”等的爆炸能力,早就大大地超过了它。不过,因为黑色火药成本较低,容易制造,在很多地方仍在使用。
炮仗花为紫葳拉炮仗花属的常绿大藤本植物。叶有腺点,青绿繁茂,卷须有3裂,攀附他物;花列成串,累累下垂,花蕾似锦囊,花冠若罄钟,花丝如点绛,满棚满架,极为鲜艳。花期适值元旦、圣诞、新春等中外佳节,橙红鲜艳,连串着生,垂挂树头,极似鞭炮,增加节日气氛,古人有“爆竹一声除旧”诗句,炮仗花于花声中,接连迎送中外佳节,确属应景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