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这句话对吗?
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这句话对吗?
我认为不对:以大田作物为例,单产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历史意义
恩格斯指出:“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铁犁牛耕使古代松辽地区的农业在其发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两汉铁犁影响了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
1、使用铁犁的地域范围已很广泛
(图)铁犁
两汉时期,统治者都很重视发现农业,亦重视推广铁犁和牛耕。从考古发掘来看,自北而南,已发现铁犁或其部件的省份有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宁夏、陕西、四川、甘肃、新疆、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出土铁犁铧或其部件以百数。只有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区在当时,“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尚无使用铁犁的痕迹,而主要使用铁口或全铁、铲等。
2、铁犁的进步性和定型化
两汉铁犁的进步性与规格定型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上:1.犁身全铁化,称为全铁犁,坚固耐用;2.犁口锋利化,角度缩小到90度以下,锐利适用;3.规格定型化,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4.犁头犁冠化,使用于多沙石地区的犁头,多加装铁犁冠,其形制类似战国时期的“V”形犁,对犁铧刃部起保护作用,可随时更换;5.犁铧犁壁化。犁上装有犁壁,便于翻土、起垄,用力少而见功多。
上述不同类型的铁犁和部件,在中都选有典型图片著录。如其中的“辽阳大铁犁”(第一卷第155页),是于1955年在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为西汉时期的遗物,其底长40厘米、后宽42厘米、后高13厘米。用复制件在耕后砂壤松土中模拟试耕,用福格森165拖拉机牵引,一人扶犁,用弹簧拉力计测拉力,入土深度15.5厘米,平均拉力为60公斤左右,速度为0.5米/秒左右。据此,此大铁犁如用一头壮牛(乌犍或黄犍)或用牯牛(未阉公牛)二头抬扛,可持续(二小时为限)作业。元代王祯《农书》所记铧,“其制大倍常铧,亦称是。凡开田间沟渠及作陆堑,乃别制箭犁,可用此斫犁底为胎,锻铁为刃,犁辕贯以横木,二人扶之,可使数牛挽行。插犁既深,一去复回,即成大沟。”铧及其使用的情况大约与西汉辽阳大铁犁类似。 两汉的中犁底长和后宽各约30厘米,小犁底长和后宽各约20厘米。此两种铁犁多用于田间作业。上述三种型号的犁一直沿用到近代拖拉机或现代步犁推广之前。 3、犁架的科学性与二牛抬扛的必要性 耒耜类农具的构造简单,头刃部之外,只要有一条合用的木柄即可。可是犁则不同,是以大牲畜如牛马为牵引力,需要为犁配以较复杂的、合用的犁架。一般犁架必需具备四个主要部件,即扶手(犁梢)、犁床(犁底)、犁辕、犁箭,两汉的犁架已四件具备。发现于山西平陆枣园村、甘肃武威磨咀子、江苏睢宁双沟、陕西米脂与绥德、内蒙古和林格尔、山东滕县宏道院与黄家岭、广东佛山澜石的两汉壁画、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及木陶模型等,都具体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情况。至唐代,陆龟蒙著《耒耜经》,说江东用曲辕犁,有十一个部件。研究者对其优点似过分夸大,从现存各种有关资料看,此类辕在唐宋时期使用者极少,只在敦煌壁画中存有一例,但却是二牛抬扛;而单长和双长直辕的使用占绝大多数。只是到明清时期,曲辕犁才渐见推广。其时二牛抬扛仍相当普遍地在使用中。 (图)直辕犁与曲辕犁受力分析图 二牛抬扛之所以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此种耕作方法是与当时所用牵引力的条件相适应。据今天的科学实验测定:一头壮牛平时耕地,正常与持久的牵引力约为80至100公斤,一匹壮马的正常与持久的牵引力为30至40公斤。两汉的常用农耕牵引力是以牯牛为主,有时亦用马,用牯牛和马,则用二牛抬扛的方法比较适宜。关于此事,除上述壁画和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已有生动的反映之外,在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如《汉书·食货志上》曰:“(代田法)用耦犁,二牛三人。”崔《政论》曰:“今辽东耕犁,……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用一牛耕田的事例也有一些,但都用直辕。如上述武威磨咀子木牛犁模型,广东佛山陶水田模型,滕县宏道院画像石牛耕图等皆是。此外,文献记载如“牛部”曰:,两壁耕也。”段注曰:“谓一田中两牛耕,一从东往,一从西来也。”但两汉时期用一牛耕田的事例毕竟不多。还有一情况应当指出,就是制作直辕,在选材、技术等方面,均较制作曲辕容易。在性能上,曲辕的优点比较直辕并不突出。因此,直到明清,二牛抬扛仍与直辕结合,相当受到重视。 总之,铁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农业 农具 历史 各国历史 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