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搜集三条农业谚语
一、1:搜集三条农业谚语
春雷响,万物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下雨烂谷箩。
二、为什么闰四月不受农村老人的待见呢?
1. 农村老人不喜欢闰四月,主要是因为这个月收成通常不佳。对于依赖农业为生的农民来说,收成的减少意味着接下来的生活可能会变得艰难。
2. 闰四月会出现一个青黄不接的困境。通常,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有固定的时间表。但闰月会打乱这个节奏,导致作物还未成熟时就需要收割,以腾出土地播种新的作物,这样会显著降低粮食产量。
3. 闰四月可能带来较低的气温,有时甚至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进一步影响粮食产量。
4. 还有一个原因是,农村有“闰四月、兆年荒”的古老说法。许多老人相信这种说法,认为闰四月会带来不好的预兆,不仅农作物收成会受影响,连人们的运气也会变差,因此对闰四月抱有忌讳。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缓解闰月对农业的影响,但许多农村人仍然保留着对闰四月的成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根植着这种传统的思想。
三、根据二十四节气歌,说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立春:从字面意思上就是春天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时候是一年之中农活开始忙碌的时候,植物万物复苏萌动生长,农人们除杂草、屯肥料、清沟沥水防渍,促进农作物生长。
雨水:天气逐渐变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开始降雨且雨量增加。俗称:雨水春雨贵如油,农作物此时在雨水的浇灌下迅猛生长,同时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惊蛰:春雷始鸣,天气晴朗气候温暖,唤醒地下的冬眠动物出土活动,树木开始生根发芽,这时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气候温暖的春季已经到来,昼夜时间等长。农人们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准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生产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还有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
清明:天气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是踏春的最好时节,郊外春游祭扫坟墓。全国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
谷雨:降雨量多且时间较长,促使谷类作物迅速生长。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农彦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如果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兆,提前做准备。
立夏:夏季开始,新暑将至,一片欣欣向荣。由于中国地幅辽阔,地理气候因素各异,因此立夏主要指黄河以南地区。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及时抢晴收割。江浙地区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小满: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农户收割小春农作物,大面积播种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水稻栽插,开始进入农忙时节。
芒种:夏熟夏播作物忙收忙种的季节,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紧张的夏收开始,同时又是夏种比较繁忙的季节,故芒种又称“忙种”。到了芒种时节,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将会不高。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炎热的夏季到来,我国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情况,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夏季蚊虫鼠蚁活跃,需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小暑:气候以高温少雨为主,气候越来越热,暑气上升。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农户们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
大暑:全年中最热的时期,大部分地区炎炎盛暑。农户抓好大春农作物中耕除草、田间肥水管理及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喜温农作物,生长速度之快达到顶峰。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立秋:凉爽秋季开始,炎热的夏季慢慢退去,气温开始下降。晚稻需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灌溉。秋播要抓紧。棉花摘顶,促进秋棉发育。
处暑:炎热的夏天结束。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认真做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盆地这时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
白露:气温下降明显,天气转凉,绵雨开始,日照时间变短。积极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外要趁雨抓紧蓄水。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做好荞麦等晚秋作物的播种。
秋分:标志进入秋高气爽的秋季,俗称“一场秋雨一场凉”,冷空气来袭。农作物方面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棉花选种收花。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同时要注意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气温降低,草木渐渐枯萎,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这时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期,江北地区播种冬小麦。农业生产要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
霜降:天气冷开始有霜。此时是大春作物的收割季节,在生产上应指导农户适时收割,进而耕翻农田,播种小春作物,采用地膜覆盖增温,保证小春作物顺利生长。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搞好晚稻的收晒。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雪:气温迅速下降,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进入下雪季节。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同时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降雪量增大,地面有积雪。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也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冬至:冷空气强盛,标志着寒冬将至,寒冷的冬天到来。农业生产上加强小春作物的中耕肥水管理工作,重点做好防冻。也是农闲季节,休闲中做农家肥的屯集工作。
小寒:气候寒冷,温度低下。积肥、造肥,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农业生产活动活跃度明显下降,主要以休整与来年耕种计划做准备。
二十四节气里面它反应的是气候的变化,物候的变化,同时把农事的活动也包含进去了。
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一直在我们国家传统农业当中,农事活动基本上是按照二十四节气要求、它的含义、变化进行指导生产的。
二十四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歌: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风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接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风,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农业生产,立春时要及时灌溉追肥,促进生长
立夏农事活动已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
雨水时节要农事活动培土施肥、清沟排水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防病虫害
春分农事活动作物及时灌溉与播种
清明农事活动肥水管理、病虫防治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农事活动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病害防治
立夏农事活动已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在芒种时,就是三夏时节即夏收夏种夏管了。这期间种水稻,收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
夏至农事活动蓄伏前雨水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处暑农事活动抢收抢晒农事活动灌水保温“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秋分农事活动秋收、秋耕、秋种
寒露农事活动浅水勤灌
霜降农事活动适时收割,耕翻农田,种春作物
立冬农事活动耕肥水管理、做好防冻措施
小雪农事活动贮藏蔬菜、农闲副业
大雪农事活动培育壮苗、保暖工作
冬至农事活动施好腊肥、加强防冻
小寒农事活动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兴修水利
大寒农事活动加强牲畜、越冬作物防寒防冻
二十四节气歌: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风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接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风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24节气不仅与农业有关,也有的和季节,气温变化有关的。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如下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物,其产生、发展与传播适应了农耕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需求,并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下》)
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
再次二十四节气不单单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种充满丰富内涵的生活传统,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有滋有味的“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