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资讯>俄罗斯的农业带是哪两个地方?此区域布局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_百度知 ...

俄罗斯的农业带是哪两个地方?此区域布局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_百度知 ...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4-10-21 03:13   点击:10   编辑:niming   手机版

俄罗斯的农业带是哪两个地方?此区域布局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_百度知 ...

1. 俄罗斯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土壤类型以草甸土和灰色森林土为主。这一区域的优势自然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降水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2. 南西伯利亚地区位于北纬50至60度之间,拥有较强的大陆性气候。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受益于较高的无霜期和肥沃的土壤,但由于旱灾和风蚀的威胁,农业生产稳定性受到影响。苏联时期的垦荒活动显著增加了可耕地面积,使得这一地区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中心。

3. 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是俄罗斯唯一的湿润亚热带区域,拥有充足的温度和降水量,非常适合亚热带作物的种植。该地区的农业专门化程度高,对劳动力需求大,商品率也较高,但粮食生产不足以自给,需要依赖外部供应。

4. 西北部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农业产区,包括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个大城市。该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温和,降水量较丰富,有利于牧草和麦类作物的生长。农业生产与工业和城市服务紧密相关,农业潜力较大,仍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土地资源。

5. 西部地区位于欧洲部分的森林草原带,是俄罗斯的黑土区,土壤肥沃,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这一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甜菜、谷物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广泛供应其他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主要的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是什么啊?

农业生产布局 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为保证国家商品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增长。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 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 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见中国经济作物地理)。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